ENGLISH
站内搜索:

海洋与气象学院“海学论坛”(第六期)新学期开讲

2020年9月9日下午,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六期海学论坛,本期论坛首次以线上线下同步交流的形式进行,并有幸邀请到厦门大学的刘志宇教授以及我院的白鹏、管轶老师给大家作报告。论坛由谢玲玲院长主持,学院及学校部分师生近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和讨论。

刘志宇教授以“低纬度大洋的跃层混合”为题,通俗易懂地引出海洋中的湍流现象、湍流运动对于整个大洋环流和气候系统的意义、以及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过程。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海洋小尺度湍流的可能产生过程、能量传递方式与耗散影响机制,分析了海洋湍流的观测历史与目前国际海洋学中湍流混合的观测方法与估算方案,概况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湍流混合研究的前沿进展;提出基于低纬度大洋由于惯性频率较低、能量串级速率慢,因此导致现有的基于内波过程发展出的细结构参数化方案对低纬度大洋混合率的高估问题。着重介绍了低纬度太平洋温跃层内实际观测到的混合率低于深海大洋1个量级的现象及其物理机制,提出了现有的参数化方案估算结果偏高的问题,展示了基于剪切不稳定提出的新的参数化方案;并探讨了目前海洋湍流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管轶老师以“环境变化对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影响”为题,介绍了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并提出了目前珊瑚礁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四大问题:珊瑚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我们如何减轻珊瑚礁的退化、珊瑚礁分布在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背景下会怎样变化、珊瑚礁保护网络选址初探等。

白鹏老师以“基于FVCOM模式的浪-冰耦合模块的开发及应用”为题,介绍了基于FVCOM模式开发的浪-冰双向耦合模块及其在五大湖区域的应用。

与会师生对三位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海学论坛”的举办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开阔了学术视野,交流了学术思想,积极促进了学院广大师生的科研工作。

讲者简介:

刘志宇,教授、博导, 200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任职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海洋湍流生成机理与参数化、海洋能量串级机理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JPO、JFM、GRL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评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并先后获得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5)与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现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为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并担任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与Journal of Oceanography编委,Ocean Dynamics客座编委,Acta Oceanologica Sinica主编助理,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出版委员会委员等职。